地址: 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55-257號信和廣場1604室

作者:谢德安医生; Lamberto Villani 牙科技师; John C. Kois 博士

數位微笑設計與牙頷面分析僅相結合:提高美學,同時保護牙齒結構(一)

本例為一名缺失上頷側切牙的成年男患者,他對他的微笑感到不滿意。本例重點在於數位微笑設計(DSD)理念的實施。DSD與牙頷面分析儀結合使用,採用了一系列口外相片,幫助醫生在手術前計畫不同治療方法,並直觀地呈現各計畫的效果,同時有效地與實驗室技術人員和患者迸行關鍵牙齒位置基準溝通。本例使用的附加法能夠在創造出美觀微笑的同時,儘量減少牙體預備。

數位微笑設計(DSD)是美學牙科的一種友展超勢。1借助這種理念,能夠有效地在開始治療前,與患者溝通各種美學可能性,同時向其他臨床和實驗室團隊成員溝通希望達到的效果。患者和牙科醫生能夠查看擬用治療效果,並根據具體情況作出修改。通過DSD, 醫生能夠更方便地創建出診斷蠟型、矽膠印模和手術架。

臨床病例概述

一名32歲男患者,由於缺失上頜側切牙而存在美觀擔憂(圏1)。他在十幾歲的時候接受過牙齒矯正治療,但舊疾復發。他的主要擔心是笑容不好看。他要求的治療計畫既要避免這多牙齒矯正,還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同時還要求儘量保護牙齒結構。

他的病史無法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其牙科病歷可以看到,他先天缺失上頜側切牙,第8顆和第11顆牙齒向中線傾斜。同時還發現,第8顆和第9顆牙齒向遠端移動,造成前牙之間間隙過大(圖2)。

為該患者制訂了兩介治療計畫:第一個計畫通過牙齒矯正術創建充分的植牙空間,從而替代缺失的第7顆和第10 顆牙齒。這種方案能夠帶來非常美觀、穏定的效果,還能實現理想的空間分配和上頜前牙比例。此外,患者還瞭解到植牙的長期成功率高達90%2但是,該方案要求治療時間長達1-1.5年,還要接受手術。

第二個治療計畫不涉及牙齒矯正術,而是利用烤瓷貼面封閉前牙空間。該方案的優點在於其滿足了患者希望不進行進一步牙齒矯正治療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治療的願望。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些缺點。元法糾正不良的空間分配向題,並可能造成牙齒大小不理想,從而使美學效果打上折扣。但是,瓷貼面確實有不俗的成功率記錄。

患者更傾向于第二個治療計畫。考慮到這種方法存在使美學效果打折扣的風險,8在收集資料階段,使用了DSD來確定是否能夠利用貼面,幫助患者實現擁有滿意微笑的願望。

第1階段:診斷和治療計畫

標準DSD計畫要求拍攝下列四張口外照片:排齦視圖、微笑視圖、側面視圖和12點鐘位置視圖。利用排齦視圖和微笑視圖確定牙頜面中、合適的切緣位置、微笑曲線以及微笑設計。12點鐘視圖提供了相對於下唇幹濕邊界的切緣位置基準。側面視圖提供了切牙位置和角度基準。

在本例,第一步是先在全臉微笑(圖3)再在排齦微笑特寫(圖4)視圖疊加面中線和瞳間線。在審核本步驟治療計畫時,顯然第8顆牙齒位於面中線上,而第9顆牙齒比第8顆略長。

通過在牙頜石膏模型上測量正中切牙的實際尺寸,校準牙間測量尺,然後用於按照面中線設計微笑。從這些步驟可以看到,元法通過當前牙齒位置實際所需美學效果。為了呈班出協調的牙齒寛度,並保持牙中線與面中線重合,可能要求積極主動地迸行牙體預備,包括牙髓病學和樁 / 核修復。數位治療計畫能夠直觀地幫助患者理解只採取修只的方法可能帶來的折中效果。他可以看到,最終修復中線的位置可能比面中線偏離大約2mm,所以,他同意將該中線稍微向面中線左側移動,從而避免牙齒矯正治療(圖5)。

根據Spear和Kois的建議,微笑設計從確定上頜切緣位置升始。9-10數位測量尺校準完畢後,立即按順序設計牙齒尺寸、牙齒比例和牙齦輪廓(圖6和圖7)。利用已校準的數位測量尺,將這些數位資訊遷移到主模型。在本例中,患者中切牙的寛度確定為9.5mm,在中切牙尺寸的柝准範圍內。11

下一步是利用側面微笑視圖和12點鐘視圖(圖8) 照片確定相對於下唇的上切牙位置。建議上頜切牙位置外於下唇的唇紅緣。12在本例中,最終確定面部上的新切牙邊緣位置比術前位置偏移1.5 mm。

關於作者
谢德安医生是香港的一名私人执照牙医,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取得牙科学士学位,并荻得伦敦大学临床(修复学)硕士学位和香港大学口腔种植学硕士学位。 2006年和2010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别完成了为期—年的“口腔种植学”与“口腔美容学”临床医生培训计划。同时,他还是Kois中心的毕业生,完成了口腔美容、咬合和修复方面的整个综合课程。 他是南加州大学在中囯和香港升展的“口腔美容学与种植学“培训计划的指导教师之一,现任华人美学牙科学会(CAED)副会长和CAED认证委員会会长,同时还是香港口腔美容学协会创始人兼会長及香港口腔种植学协会副会长。目前,他在香港经营一家私人诊所,专注于口腔神植学和美容学领域。
參考
  1. Coachman C, Van Dooren E, GO rel G, et al. Smile design: from digital treatment planning to clinical reality. In: Cohen M, ed. 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Planning, Vol II, Comprehensive Case Studies. Chicago, IL Quintessence Publishing; 2012:119-174
  2. Pjetursson BE, Lang NP. Prosthetic treatment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vidence. J Oral Rehabil. 2008;35(suppl 1):72-79
  3. Dumfahrt H, Schaffer H.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after 1 to 10 years of service: part II一clinical results. Int J Prosthodont. 2000;13(1):9-18
  4. Fradeani M. Six-year follow-up with Empress veneers. Int J Pen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18(3):216-225
  5. Fradeani M, Redemagni M, Corrado M.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6-to 12-year clinical evaluation一a retrospective study.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05:25(1):9-17
  6. Burke FJ, Lucarotti PS. Ten-year outcome of porcelain veneers placed within the general dental services in England and Wales. J Dent 2009;37(1):31-38
  7. Beier US, Kapferer I, Burtscher D, Dumfahrt H.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for up to 20 years. Int J Prosthdont 2012;25:79-85
  8. Kokich VO, Kiyak HA, Shapiro, PA. Comparing the perception of dentists and lay people to altered dental aesthetic. J Esthet Dent 1999;11(6):311-324
  9. Spear FM.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edge: a key to esthetic and functional treatment planning. Compend Contin Educ Dent 1999;20(6):512-516
  10. Kois JC. Diagnostically driven 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planning Seattle Study Club」2002;6(4):28-34
  11. Chu SJ. Range and mean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individual tooth width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dentition. Pract Proced Aesthet Dent 2007;19(4):209-215
  12. Small BW. Location of incisal edge position for esthetic restorative dentistry. Gen Dent. 2000;48(4):396-397
數位微笑設計與牙頷面分析僅相結合:提高美學,同時保護牙齒結構(一)
作者:谢德安医生; Lamberto Villani 牙科技师; John C. Kois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