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微笑設計(DSD)是美學牙科的一種友展超勢。1借助這種理念,能夠有效地在開始治療前,與患者溝通各種美學可能性,同時向其他臨床和實驗室團隊成員溝通希望達到的效果。患者和牙科醫生能夠查看擬用治療效果,並根據具體情況作出修改。通過DSD, 醫生能夠更方便地創建出診斷蠟型、矽膠印模和手術架。
一名32歲男患者,由於缺失上頜側切牙而存在美觀擔憂(圏1)。他在十幾歲的時候接受過牙齒矯正治療,但舊疾復發。他的主要擔心是笑容不好看。他要求的治療計畫既要避免這多牙齒矯正,還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同時還要求儘量保護牙齒結構。
他的病史無法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其牙科病歷可以看到,他先天缺失上頜側切牙,第8顆和第11顆牙齒向中線傾斜。同時還發現,第8顆和第9顆牙齒向遠端移動,造成前牙之間間隙過大(圖2)。
為該患者制訂了兩介治療計畫:第一個計畫通過牙齒矯正術創建充分的植牙空間,從而替代缺失的第7顆和第10 顆牙齒。這種方案能夠帶來非常美觀、穏定的效果,還能實現理想的空間分配和上頜前牙比例。此外,患者還瞭解到植牙的長期成功率高達90%。2但是,該方案要求治療時間長達1-1.5年,還要接受手術。
第二個治療計畫不涉及牙齒矯正術,而是利用烤瓷貼面封閉前牙空間。該方案的優點在於其滿足了患者希望不進行進一步牙齒矯正治療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治療的願望。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些缺點。元法糾正不良的空間分配向題,並可能造成牙齒大小不理想,從而使美學效果打上折扣。但是,瓷貼面確實有不俗的成功率記錄。
患者更傾向于第二個治療計畫。考慮到這種方法存在使美學效果打折扣的風險,8在收集資料階段,使用了DSD來確定是否能夠利用貼面,幫助患者實現擁有滿意微笑的願望。
標準DSD計畫要求拍攝下列四張口外照片:排齦視圖、微笑視圖、側面視圖和12點鐘位置視圖。利用排齦視圖和微笑視圖確定牙頜面中線、合適的切緣位置、微笑曲線以及微笑設計。12點鐘視圖提供了相對於下唇幹濕邊界的切緣位置基準。側面視圖提供了切牙位置和角度基準。
在本例,第一步是先在全臉微笑(圖3)再在排齦微笑特寫(圖4)視圖疊加面中線和瞳間線。在審核本步驟治療計畫時,顯然第8顆牙齒位於面中線上,而第9顆牙齒比第8顆略長。
通過在牙頜石膏模型上測量正中切牙的實際尺寸,校準牙間測量尺,然後用於按照面中線設計微笑。從這些步驟可以看到,元法通過當前牙齒位置實際所需美學效果。為了呈班出協調的牙齒寛度,並保持牙中線與面中線重合,可能要求積極主動地迸行牙體預備,包括牙髓病學和樁 / 核修復。數位治療計畫能夠直觀地幫助患者理解只採取修只的方法可能帶來的折中效果。他可以看到,最終修復中線的位置可能比面中線偏離大約2mm,所以,他同意將該中線稍微向面中線左側移動,從而避免牙齒矯正治療(圖5)。
根據Spear和Kois的建議,微笑設計從確定上頜切緣位置升始。9-10數位測量尺校準完畢後,立即按順序設計牙齒尺寸、牙齒比例和牙齦輪廓(圖6和圖7)。利用已校準的數位測量尺,將這些數位資訊遷移到主模型。在本例中,患者中切牙的寛度確定為9.5mm,在中切牙尺寸的柝准範圍內。11
下一步是利用側面微笑視圖和12點鐘視圖(圖8) 照片確定相對於下唇的上切牙位置。建議上頜切牙位置外於下唇的唇紅緣。12在本例中,最終確定面部上的新切牙邊緣位置比術前位置偏移1.5 mm。